◎朱玉强
现在算法革命轰轰烈烈,数字时代迎面而来。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工厂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才能开始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人们对未来的工厂充满了憧憬和怀疑。为了探索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平复人们的躁动情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书立分析和规划未来工厂的外观。由何丹主编、徐欣主编的《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不仅注重历史事实、数据和科学逻辑,而且从经济思想的角度解读实体经济和未来工厂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
未来工厂的样子
未来工厂的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无疑是笼统而模糊的,大多是“无人”、“自动”、“高效”、“高质量”等抽象词汇的总结。这本书将“未来工厂”的概念集中在“数字时代”的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传统企业在数字时代缺乏数字技术和算法革命,但它们是未来工厂的标准。这不仅是未来工厂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也是将传统企业转化为未来工厂的正确理念。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直接定义“未来工厂”,但如果人们阅读《未来生产》第一部分的四章,他们就会理解“未来工厂”的概念。
作者在书中用“在线”、“看”、“规模”、“整合”等四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工厂的具体特点,从而说明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向未来工厂转型。就这一转变而言,其本质是数字时代传统工业生产过程“升级、颠覆、重组”的数字化转型、转型理念和实现路径。
在这本书中,“在线”意味着脱离了隔离状态,这是数字时代的根本特征。当工厂上网时,机械设备和管理机械设备的软件被连接起来。
“看”是智能工业生产的第一步,这意味着工业开始具备视觉功能,联通和智能决策是可能的。在书中,作者以三一重工所属的“灯塔厂”为例(“灯塔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制造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机器视觉是其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安装在工厂的每个角落。成为智能工厂大脑决策的“毛细血管”和获取信息的“触手”。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自动化和数字技术应用于工厂生产线,从钢板到零部件实现无人生产;智能车间的“数据点”使具有工业视觉能力的设备从焊接到分拣、喷涂、运输和调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工作。
“规模”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实现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分布式制造,从而将大订单分为零,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碎片化订单生产。这意味着,即使是小订单和小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多对多的供应。例如,借助数字技术的分布式制造和多对多供应,服装行业的订单规模、多款式的快速更新和成本都发生了变化。大规模定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利于解决严重困扰中国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
“整合”是指消费者需求与生产计划的整合。这是利用数字技术将消费者从生产过程的末端转变为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将消失。这个过程的关键是通过数字技术准确地捕捉消费者的意愿、需求和偏好。作者认为,“这是一场由真正的需求侧驱动的供给革命”。
拓展理论思维宽度
大多数关于工厂数字化转型甚至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的书籍都注重历史事实、数据和科学逻辑。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利用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帮助读者扩大对工厂数字化、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和更宏观数字经济的理解。例如,作者在书中提出,在人类的生产模式连接到数字世界后,这意味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结束了沉默和孤立的生产过程的孤立和互联。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指出数字经济的本质和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作者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从这一点出发,继续延伸和发展,详细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宏观框架和数字经济“管辖”下的产业数字化。另一个例子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数据是生产过程中劳动数据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一般包括土地、工厂、机械设备、工具、原材料等。然而,作者提出,几乎非物质的数据正在成为工厂的生产数据;几乎抽象的数字技术手段是一种新的工具和生产数据。作者的提法拓展了生产数据定义的外延所涵盖的具体物质范畴,虽然微妙,但却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
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这本书的作者非常关注中国工业数字化在新技术浪潮下的发展趋势,因为关注未来的生产是关注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总的来说,作者认为中国的工厂已经处于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沿。2016年,麦肯锡对中国、德国、美国和日本企业在数字领域的态度和热情进行了调查,显示中国制造商对工业4.0、与美国、日本、德国企业相比,智能制造具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四年后,中国数字经济的总体规模非常可观。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排名世界第二,达到5.4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3月20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WEF)在新发布的“灯塔工厂”名单中,中国有37家“灯塔工厂”,是“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
然而,作者在乐观中保持清醒。作者发现,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例如,人才难以找到,无法承担高昂的数字化转型成本。根据各方面的现实和现状,作者在书中做出了客观的判断:中国在数字时代是补课和赶超并行的。在这方面,作者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详细分析和总结典型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以及他们自己的应对策略和得失。
作者认为,这些国家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中国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例如,作者认为,日本经历了“30年的损失”,完全错过了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严重的儿童危机,这使得日本在数字时代看起来有点蹒跚。日本在数字时代的焦虑主要是人口少、老龄化和岛国危机意识,但日本坚实的产业基础使其在数字时代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日本将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国民福祉,作为未来“社会5.0”计划的核心。与其他国家的数字化发展政策相比,这是相当独特的。
没有远见的人必须有近忧
虽然当今世界的数字化进程发展迅速,激发了人类充满活力的新兴生产力,但人类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迎接和拥抱数字化。许多人甚至措手不及,没有受益。作者看到并写在书中,并有意义地说:在人类的世界里,从来都不仅仅是效率。
作者在书中列出的各种数字化的“危害”是数字化在给人类带来效率和便利时的副产品非常典型和普遍。例如,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泄露、人们被智能机器取代后的失业、谁监督算法和数据使用、如何培养新一代工业工人、如何降低现有劳动群体在职业剧变中的生存风险等。许多读者对这些问题有或深或浅的经验,但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事实上,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它们要么已经发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要么将来会发生,但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现在不考虑并提出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将成为未来的隐患。例如,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学者蔡芳的观点:新技术破坏的职位与创造的职位所需的工人不同,因为他们是人力资本和技能不同的人。解决办法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创造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探索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式。
数字技术的重要性是使我们未来的工厂担心、努力、高效、强大,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对于数字转型、数字建设给人类带来的副作用,我们也应该面对和解决,以减弱工厂数字化的副作用。虽然未来的工厂是未来的,但它的起点是现在。工厂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阅读这本书是期待和建造未来工厂的开始。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