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学术委员
◎记者 李雁争
今年以来,工业循环加快畅通,大力推进复工复产,市场预期持续改善,工业经济稳定良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学术委员会成员张永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尽管今年工业经济面临挑战,但稳定增长的趋势仍将继续。同时,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
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较去年12月增速1.1个百分点,结束了去年第四季度逐月下跌的趋势。
张永军认为,随着各项稳定产业政策的持续有效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加快,工业经济正在逐步恢复。
“从1月到2月,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在去年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在今年前两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并不容易。”张永军说。
他分析说,今年的工业经济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现在应该充分关注一些问题。“前两个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8%,远低于正常水平,说明工业经济受到需求不足的明显影响。”
历史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基本在98%左右甚至更高。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平均产销率一度达到99%。
张永军认为,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外部需求放缓。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放缓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
他还强调,国内需求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国内需求恢复得足够快,就可以弥补外部因素对工业经济的负面影响。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内需求恢复加快,工业经济仍面临许多积极因素,年运营将比去年明显改善。
内循环将促进工业经济的持续改善
目前,工业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仍需要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改善。在这方面,张永军认为,扩大国内需求是恢复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基础,应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工业经济的持续改善。
他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中国拥有世界上增长最大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具有巨大的提高质量和扩张潜力。此外,对加强薄弱环节的投资需求强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张永军预计,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将增长6%以上,“甚至8%的增长率也有可能实现”。
在国内需求的推动下,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能源汽车、家电等产品将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张永军说:“目前,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我认为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生产和销售将实现稳定增长。”。
他还表示,供需是经济发展的两面。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协调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实现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议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张永军表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时期,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因素增加的时期。为了保持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我们必须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目前,在中国的产业链中,许多关键环节和产品仍然依赖于进口。如果关键核心技术处处受到人们的控制,该行业只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它不仅在世界上没有发言权,而且随时都可能面临“卡住脖子”的风险。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不可能的。”张永军表示,下一步必须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首要任务,使科技自我完善和自力更生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他认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建全球创新领域和全球经济结构。谁能抓住机遇,赢得主动,谁就能走好科技创新的“第一手棋”。建议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需求,加快重大技术设备的系统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电力能源设备、船舶和海洋设备、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设备和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等领域,努力取得技术突破,独立生产一批创新、标志性的设备。
张永军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了规模最大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石,应与时俱进,促进整个体系的高度畅通,为国民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