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程 记者 俞立严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波动,碳酸锂价格也坐上了“过山车”。碳酸锂价格飙升至近57万元/吨,继续下跌。近日,电池平均价格为23.25万元/吨,价格相对较高。面对市场的剧烈变化,承受高锂价的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几天前,许多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在出席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锂电池材料价格继续“降温”
2023年,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全面退出、消费者提前透支需求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平淡。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数据,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0.8万辆,环比下降49.9%,同比下降6.3%。此外,2023年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下降约20%。
碳酸锂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料,随着汽车市场预期的减弱,价格下跌加速。根据上海钢铁联合会发布的数据,4月3日,部分锂电池材料报价下跌,电池级碳酸锂报价12500元/吨,平均价格23.2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报价1万元/吨,平均价格19.5万元/吨。值得注意的是,3月16日,电池级碳酸锂钢联报价仍为33.3万元/吨,仅过去半个月,价格又跌了10万元/吨。
富能科技董事长王宇说:“我们预计碳酸锂价格会下降,不可能探索不到10万元/吨。”。
至于碳酸锂“退烧”的原因,王宇表示,受新能源汽车等市场供需的影响,随着钠离子电池的逐步大规模生产,市场对锂资源的需求逐渐下降。一方面,行业内许多公司已经布局了钠离子电池领域,钠电力产业化即将到来;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方面,电力电池行业面临着高库存的实际问题。
瑞浦兰军能源营销副总裁张晓聪表示,近几个月来,受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对低迷的影响,整个电池行业波动超出预期,原材料企业和电池企业库存相对较高。
EVTank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94.6GWh,但出货量高达465.5.5.5GWh,全年产业链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
原材料降价 新能源汽车公司受益
一方面,碳酸锂原材料的价格正在下降,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正在全面展开。自今年3月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迎来了特斯拉、比亚迪、东风、秦PLUS的降价浪潮 DM-I等新能源车型已降至新低。业内专家表示,碳酸锂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为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成本带来了新的空间。
威来汽车董事长李斌近日表示,碳酸锂价格每变动10万元/吨,将影响威来汽车2点左右的毛利率。如果降到每吨10万元以上,可以释放8点的毛利率。零跑车董事长朱江明承认,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池每度可降低50元。以70度电池组为例,可节省3500元。极氪首席执行官安聪明的账户更清楚。他告诉记者,碳酸锂价格每降低1万元/吨,极氪新能源汽车成本贡献575元,毛利贡献0.2%。
奇瑞新能源专注于微型电动汽车也直接受益,公司最近发表声明,由于全球原材料价格回调因素导致汽车生产成本同步降低,定于3月27日正式调整车型官方指导价格,最高回调9000元,涉及调整车型包括QQ冰淇淋、小蚂蚁和无限Pro三款微型电动汽车,带电10kWh至40kWh。据估计,碳酸锂价格下跌导致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下降可达2000元至7000元。
中国汽车协会副秘书长陈世华表示,碳酸锂价格的变化与供需密切相关。此前,上游材料开发跟不上下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完全盈利,但上游锂材料加工公司毛利率较高,上游矿产公司利润较高,这是不正常的。对于行业来说,有必要让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这将有助于上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
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仍然可预期
尽管锂电池最近进入了调整期,但许多专家认为,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渗透性,动力电池行业仍有相当大的增长前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在1700万辆左右,到2030年,市场份额将超过90%。
王青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既有新的效应,也有替代效应,新的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然而,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下一步配套系统的完善,替代效应将逐渐突出并不断增强。据估计,2025年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60%,到2030年将超过94%。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未来中国司机数量将达到6亿以上,仍有增长空间,这将给汽车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随着电气化的可持续发展,燃料汽车的报废周期将缩短到10年或更短的时间,新车的销量将大幅增长。
许多企业高管表示,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的增长将带来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亿威锂能源董事长刘金成表示,动力电池行业的确定性非常强。“如果中国未来的汽车销量能达到5000万辆,即使是1000万辆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也只有20%。”
对于动力电池行业的后续发展,中国创新航空公司高级副总裁谢秋认为,2023年的主题是如何刺激需求。谢秋认为,用户对电池的需求可分为四个层次:安全、成本和价格、方便、加速、耐久性等体验;环境需求。”一般来说,它是为了能够以低成本提高用户的能源补充和耐久性。”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