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资招项目 加快新赛道布局
重大产业项目353亿元以上
今年以来,上海已签约重大产业项目353亿元以上,总投资2254亿元
168个重大招商签约项目
近日,上海梳理出168个重大招商签约项目,总投资3270亿元(包括2023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签约的26个代表性项目)
5500亿元
截至目前,今年上海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已超过5500亿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记者 严曦梦 宋薇萍
4月6日,2023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现场签订合同,总投资超过670亿元。在会议上,上海推出了新一轮的投资吸引政策,不断优化商业环境,并向世界发出了“增加上海”的邀请函。
其次,上海将充分发挥领先优势,大力整合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区域创新协调,提高“五中心”建设水平,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同时,上海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优势,充分利用浦东领先区、港口新区、博览会等重大开放平台,比较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综合进步,深化综合改革,促进体制开放,努力创造市场化、法治、国际一流的商业环境。
今年,上海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已超过5500亿元
“上海,我们选对了!我真正体会到了上海吸引全球人才和投资的决心和诚意。”新迪数字董事长叶秀子在会议期间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
在新签约的8个新赛道新动能项目中,新迪数字有望投资25亿元建设数字三维CAD总部,加快数字技术应用跨越发展新阶段。
在2023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包括新迪数字在内的26个代表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74亿元。
记者获悉,自今年以来,上海已签署了353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2254亿元。最近,上海梳理了168个重大投资合同项目,包括上述26个项目,总投资3270亿元。截至目前,上海重大工业项目投资已超过5500亿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6个现场签署的重点项目不仅涉及上海的“3+6”重点产业,还涉及四条新轨道和五个未来产业,将为上海下一步高质量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中,上海有10个“3+6”重点产业项目。生物医学企业赫利昂计划投资10亿元,计划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建设大型健康产品生产基地项目,不断授权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学产业创新高地。
“我们正在全力规划上海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上海的政策优势和临港新区跨境数据便利等制度创新,布局整个产业链,不断赋予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赫利昂高级副总裁顾海英告诉记者。
以投资招项目 上海将加快新赛道布局
在昨天的投资促进会议上,上海发布了一项新的投资促进政策。上海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定制了24个“政策包”,以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
第二十四条新政有三个部分:一是围绕招商引资奖励、模式和空间推出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工具;二是围绕“三大试点产业”和“四条新轨道”,加强重点产业招商引资新能力;三是加强市级招商总体规划,完善项目服务保障,建立新的招商引资机制。
提出上海要拿出“真金白银”,通过贷款贴息和融资租赁补贴的模式,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其中,设备融资租赁项目最多可获得2000万元的支持。
上海还将以“三大试点产业”和“四大新轨道”为重点,通过政策叠加,整合创新重点产业政策,加快实施优质项目,吸引新兴产业集聚。
致力于为新技术、新成果提供更多的市场验证机会,元宇宙、绿色低碳等十大关键场景应用项目将在会议上签订合同。例如,华为与杨浦区合作推出了城市精神领域的“七可”场景,实现了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互动”的数字智能超级能力,构建了城市数字双胞胎的超级场景。
下一步,上海将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集聚优势,整合利用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畅通产业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项目。
专家建议上海加强高科技企业与资本与高校的结合
国际人才近悦远来,上海打造的高能招商“朋友圈”越来越大。
今年的会议首次引入了人才招聘和智能签约环节。10名国内外科学家和高端工业人才与10家上海企业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同,以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例如,段宝岩院士与上海霍莱沃电子公司签订了合同,双方共同促进了工业软件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会上,上海启动了2023年全球招商合作伙伴,打造高能招商“朋友圈”。上海加强全球资源配置,创新招商方式,拓宽合作渠道,是实施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计划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球投资合作伙伴已成为上海投资的代言人和推动者,帮助上海吸引4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500多亿元,吸引了一批具有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的优质机构和项目。
“上海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方面,上海自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伦敦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阿兰图灵研究所图灵学者王军表示,上海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城市之一,建议上海结合高科技企业、资本、大学,提高人才视野,使他们更愿意做一些突破性的工作,敢于提前问一些前瞻性问题,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上海可以关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重点。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