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志刚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核工业创造、发展和成长的全过程。从“国家荣耀”秦山核电站建成,实现核电零突破;到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福清核电站等世界核电主流堆核电站建设;到中国独立设计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闪耀世界。近日,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核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在上海“新征程”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典型人物宣传和中国核建品牌媒体推广活动。
扎根核工业 一干30余年
1991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陈宝志加入了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建设的成员单位。不久之后,作为一名施工队技术人员,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出口商业核电站巴基斯坦恰西玛核电站的项目建设。
该项目位于沙漠边缘,气候干燥,沙尘暴频繁,夏季最高温度超过50摄氏度。在这里,陈宝志扎根,安定下来,学习和实践核电建设技术,呆了4年。
回国后,陈宝志来到秦山核电,参与秦山三期核电建设,担任项目部质量保证部经理。回顾秦山三期的经验,他说:“中国的核电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跟踪、平行和领先。当时,它仍处于跟踪阶段。”
“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核工业创造、发展和发展的全过程。”陈宝智作为核电建设的老兵,展示了大国核电建设者独特的自信和自豪感。
安全与创新 铸就核建魂
作为中国核建设的掌舵人,如何保持核电建设领域的领先优势,是陈宝智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经过深思熟虑,他带领公司打出了一套守正创新的“组合拳”:组织安全网络编织行动,协调核电市场布局,实施精细管理,实施科技强企战略,促进数字化转型。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每个核建设者的第一课和日常必修课。”陈宝智说。
记者走进上海中核科技创新园中国核建设总部,看到电梯间、走廊甚至车站、电脑屏幕保护、安全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因此,安全已成为中国核建设的一种文化。
创新是刻在中国核建骨子里的另一个基因。“我们已经掌握了华龙一号、高温堆、重水堆、CNP、M310、CPR、EPR等各种堆放式、规格系列的核电施工能力,具有国际先进的核电施工管理模式和经验,可同时承担40台机组的施工任务。”技术人员陈宝志谈到了中国核建设的建设技术。
作为人才的第一资源,中国核建设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中国核建设始终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作为与事业发展有关的关键和根本任务。”陈宝志说:“在做好重点项目和核电项目的同时,我们应该培养大量的工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中国的核建设已经形成了“青蓝”、“青藤”、“青苗”的“三青”人才培养体系。近两年,培养了1名中国技能奖获得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名全国技术专家和54名政府专项津贴。
迈上新征程 扬帆再出发
“中国核建搬迁到上海并非偶然,‘初心’历史悠久。”陈宝智回答说,搬到上海的时候。
2015年,原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与上海市政府、青浦区政府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建设上海核科技创新园区项目,对产业引进和培育做出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安排。2018年,国家对“两核”重组作出了重大部署。2021年3月17日,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开展全面合作,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总部经济建设,建设能源科研和产业高地。2021年11月29日,中国核建总部从北京搬迁至上海,开始了新的征程。
陈宝智作为从北京战略转移到上海的总部企业,创新地提出了“融合、融合、融合”的发展理念,促进企业积极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事实上,中国的核建设和上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74年,为了建设上海石化总厂,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从四川前往上海,先后参与了上海石化一、二、三、四期工程建设,承建了上海洋山港20万立方米的LNG低温罐储运工程,从而立足上海,深耕上海,为上海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深入参与了上海工业和民用工程建设,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工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年污水处理量相当于82个西湖。又如嘉闵高架、世博会澳大利亚馆、中国船舶集团七〇8研究所总部研发中心、711研究所张江试验设计综合楼、中国电力集团32研究所研究生产基地、重型燃气轮机试验能力建设项目。
陈宝智深情地说:“杯子里的水,炉子里的热,头上的灯,脚下的路,通畅的桥,温暖的家……中国核建设已经融入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核产业正处于‘两弹一艇’以来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时期。我相信,在上海这个最初的愿望和光荣的城市,中国的核建设将迎来一个更美好、更辉煌的明天!”谈到未来,陈宝志充满了信心。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