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邓 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越来越难以解释真正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的路径依赖存在缺陷,难以完全适应不同的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西方传统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也不完善。虽然高度抽象的经济理论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网络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忽视了人们的真实需求,更倾向于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在这方面,李以宁对其专注于“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本书以系统、目标和人为研究主线,讨论了生产要素的重组、经济前景的悲观和乐观。
作者在本书的导论部分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和对策,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与社会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生产力水平、历史背景和自然资源的特殊条件有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先驱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实问题,致力于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者在书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制度问题。作者认为,对经济集权制度和分权制度的比较是世界上有争议的问题。回顾中国从计划经济体系到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经验,从理论和现实层面解决所有制问题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体制问题涉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这方面,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私有制经济的制度;二是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其中,对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制度问题,作者分别总结了集权制度和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优缺点。从集权制度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集权制度将难以适应这些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越不容易满足消费压抑的现状。从分权制度的角度来看,虽然分权制度可以给企业经营带来灵活性,但分权不当会导致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价格不稳定等周期性障碍。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概念。作者认为,中共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制度问题,而且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在书中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目标。作者将目标的理想与现实问题进行了比较,认为人们面对着一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最佳目标不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只能存在于理想中。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信息不足;第二,即使信息充足,也需要大量的分析和计算,不允许花费时间;第三,即使信息充足,现代科学可以支持,决策成本也太高。作者还将经济学的目标延伸到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讨论了多元化管理和灵活定价,从“内向管理”到“外向管理”、企业规模及垄断等问题。随后,作者从对微观经济问题的讨论转向宏观经济,探讨了政策指导思想现实化的深刻含义。作者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最好的概念,所以政策的作用是用适应性原则代替激励原则和强制性原则。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结合,必须考虑到各种目标的实现和协调。
作者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是人的问题。事实上,在讨论系统和目标问题时,作者已经讨论了人类的问题,如系统问题涉及的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以及目标问题涉及的人力投资。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力资源投资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投资,重视“人”而不仅仅是“事物”,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产值的增加”,是“人类社会将走向哪里”,而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讨论上述两个问题的最终目标是回归人的主体。从实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来源。人类的需求催生了生产和投资。人类作为劳动力是生产和投资的要素资源,生产和投资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人力资源投资问题,积极倡导发展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强调如何关心和培养人才,区分经济研究对象和经济研究主体的不同内涵、类别和意义;强调经济研究是如何增加财富,利用人们创造的财富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众所周知,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的应用,科技的发明和创造来自人。后发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激活了人们的发展活力。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的人口组成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创造力已成为经济崛起的关键驱动力。
书中作者主要从经济概念出发,以“社会人”为分析对象,分析人的需求、行为和关系,重点讨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生活质量问题。作者还在本书中讨论了收入分配的合理性,认为影响实际收入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在不同的经济体系和所有权条件下,基尼系数并没有完全反映差异。作者认为,在给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可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体制改善来解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从而反映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
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对所有制和劳动力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当时作者提出了所有制改革,倡导合理分权,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务实精神。作者提出了三种分配理论,关注共同繁荣,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人们的关注。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作为一名学者,我总是有一些积极、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到目前为止的动力。”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