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兴彩
寻找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然后等待花开。这就是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坚持的创业创新之路。
从发展前景不乐观到在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晶合集成花了八年时间开辟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也向行业证明,哪里有市场,哪里就能产生商机。
“如果所有的液晶(LCD)面板必须在中国生产,因此面板驱动芯片OEM工厂也必须在中国设立。”在晶合集成上市前夕,蔡国志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独家采访,解释了他的商业逻辑。晶合集成成功的秘诀之一是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关注并坚定地跟随市场。
经过八年的奋斗,实现科技创新的梦想,晶合集成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蔡国志表示,自企业成立之日起,晶合集成确立了“成为世界领先的面板驱动芯片OEM”的愿景,并在办公室挂上了这个口号。未来,晶合集成将继续在工艺技术和产品类别两个维度上取得突破,建立四个工艺技术平台。
专注极致 晶合一体化的市场成就
“晶合集成成立于2015年,2017年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回忆起晶合集成的发展道路,蔡国志叹了口气,公司的快速增长在他以往的工作经验中是不可想象的。
根据公开信息,2015年10月,晶合集成(一期)开工仪式在合肥新站综合保税区晶合项目地块举行。项目总投资135.3亿元,一期产能规划为4万片12英寸晶圆。初始产品主要用于生产液晶面板驱动芯片,未来还将引进其他高端芯片制造业务。
当晶体集成刚刚成立时,市场上并不缺乏质疑。液晶面板驱动芯片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产品。为什么晶体集成要进入这个领域?只有OEM这个类别才能填补产能吗?
“如果所有的液晶面板都必须在中国生产,那么面板驱动芯片OEM工厂也必须在中国设立。”蔡国志告诉记者,水晶集成预测液晶面板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专注和坚定地遵循市场趋势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
2015年全球面板行业的模式是什么?京东方在2015年年度报告中写道:全球面板制造商调整产品组合,积极采取措施度过寒冷的冬天。一方面,主要的面板制造商继续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布局AMOLED和其他新的显示技术。
当时,京东方、华星光电(TCL科技)、深天马等国内面板厂将产业低谷视为赶超机遇,加快产能扩张,抢占产业制高点。
“目前,30%至40%的晶合集成产品间接供应给京东方。”谈到国内面板厂,蔡国志表示,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也在晶合集成建设后两个月内开工建设。中国液晶面板产能的全球比例已从2015年的23%上升到2021年的50%以上。
由于专注和极端的技术和管理,晶合一体化准确把握了这一轮面板产能转移的机会。在赶上风口后,晶合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蔡国智表示,到2020年底,晶合集成的月产能将达到2万片。此后,晶合集成开始了更快的发展,2021年初月产能达到3万片,同年年底达到10万片。
做造王者 努力更多的产品类别
晶合集成如何实现年产能增长8万片?
“2020年下半年,我们闻到了高繁荣的气息。董事会决定大幅扩大生产。公司迅速完成决策和设备采购,赶上2021年行业高繁荣。”蔡国志表示,董事会的专业决策和股东的全力支持,使得晶合集成的产能迅速扩大。
晶合集成将如何消化这些产能?
蔡国志表示,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数量每年增长25%,今年可能有6000家。晶合集成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在这些初创公司中寻找幼苗,然后孵化成大树。
随着企业的发展,蔡国志越来越渴望人才。”最稀缺的是人才,最重要的问题是达到最终的运营效率。”蔡国志告诉记者,客户对晶圆制造服务提供商最重要的是运营稳定、质量优良、交货准时。水晶集成是一家新兴的水晶工厂。除了继续引进有经验的人才外,我们还应该向行业优秀人才学习,优化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将是一条大赛道,晶合集成也对这一领域持乐观态度,并继续投资。“谈到晶体集成开发的下一站,蔡国志透露,在面板驱动芯片领域站稳脚跟后,晶体集成将继续在工艺技术和产品类别上取得突破:一是在28纳米逻辑和OLED芯片工艺平台上开发;二是增加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CIS)、微控制器(MCU)、电源管理芯片(PMIC)等产品类别,与液晶驱动芯片OEM一起,形成了四个工艺技术平台。
晶合集成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IPO募集资金49亿元将用于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先进技术研发项目,包括后照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包括90纳米和55纳米)、微控制器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含55纳米和40纳米)、40纳米逻辑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28纳米逻辑及OLED芯片工艺平台研发项目。
蔡国智感慨地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成长空间实现了晶合一体化。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