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立严
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支持农村新能源汽车和农村振兴。《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陕西、云南等地已启动农村新能源汽车活动,BYD、长安汽车、奇瑞、零跑等国内汽车企业也开始积极部署相关工作。行业专家表示,农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巨大,补充能源充电设施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许多企业向农村推广新能源汽车
“近期新能源汽车需求没有大幅增长。长安汽车总裁王军5月8日告诉记者,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和企业需要重视需求管理,新能源汽车深入农村可以大大启动新需求。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响应新能源汽车下乡的号召。王军估计,如果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措施得到更好的实施,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超过40%,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可能接近纯燃油汽车。
“比亚迪已经参加了三次农村新能源汽车活动。”比亚迪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比亚迪来说,参与农村新能源汽车活动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比亚迪的产品和技术非常适合农村。
根据比亚迪的规划,对于新能源汽车到农村,在产品方面,比亚迪相关车型的产品实力将继续加强,以满足更多样化的汽车场景需求,解决农村旅游的痛点;在渠道布局方面,比亚迪将安排更多的县、乡,增加乡镇消费者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接触和体验。
“今年我们将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作为汽车制造新力量的零跑车负责人告诉记者,零跑已经有两辆新能源汽车入选农村新能源汽车目录。对于汽车制造新力量,农村有两个维度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扩大汽车消费下沉市场,另一方面,“农村”的范围不局限于狭窄的农村,包括城市周边的县,这些地区居民的旅游需求需要发展。
据统计,适合农村道路场景和充电设施的新能源电动单车型的月销量已达到1万辆。奇瑞汽车相关人士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奇瑞新能源产品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
今年国内很多地方也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2023年,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近日在昆明启动。与往年相比,本次活动放宽了客运车、出租车、网约车、小货运、物流快递车等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类型;没有指定品牌,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在补贴范围内;省内所有新能源汽车销售企业都可以参与,而不限于汽车销售企业。2023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近日启动。除线下专场外,还将组织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线上推广,鼓励汽车企业举办直播或网上购车活动,方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补能充电等还需要配套措施
汽车下乡最早始于2009年。到202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个部门联合开展了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下乡的主角开始成为新能源汽车。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下乡车型共售出265.98万辆,同比增长87%。
“三年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普遍提高。在车型选择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误解基本消除,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趋势出现。中国汽车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2020年至2022年,新能源汽车下乡在10个省(市)开展18站启动活动,共发布6批近200款下乡车型,成为推动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销量从2020年的39.7万辆增加到2021年的106.8万辆,到2022年的265.98万辆。
根据中国100人电动汽车协会发布的《中国农村电动汽车出行研究》,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汽车数千人近160辆,总数超过7000万辆。未来,如果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移动出行需求,将利用5000亿元的超级汽车市场。
“促进整个公共交通不便的县乡市场,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和蓝海。”乘客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与传统燃料汽车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城市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因此,从县乡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新能源发展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崔东树介绍,目前限购城市纯电动汽车的比例大幅增加,从2020年的15%增加到2023年的30%。而非限购城市的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纯电动汽车销量基本相同。2019年和2020年水平较低,2023年3月中等城市上升到23%,县乡市场渗透率上升到17%,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但崔东树也表示,要落实新能源汽车下乡还有很多配套工作要推进,补能充电设施是关键之一。在他看来,首先,农村电力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应该得到电网的支持;其次,建立相应的公共充电设施,鼓励家庭光存储和充电一体化的发展。“一般来说,农村住宅和屋顶的面积相对较大。光伏发电是一个很好的空间,然后可以给电动汽车充电。我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