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元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数为12.16亿,同比增长46.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8.5%;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5.2%
◎记者 罗茂林
5月19日,随着一年一度的“中国旅游日”的到来,旅游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旅游业的持续复苏已被视为经济复苏的一个缩影。今年的五一假期,随着旅游需求的集中爆发,旅游业的复苏趋势越来越强劲。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释放,产业链重建加快,提高供应端生产能力已成为当前行业的共同课题。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中国旅游日”期间,主要旅游企业推出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进行了多元化的渠道推广。
高频直播提前锁定客源
“超出预期”是业内人士对今年五一假期的一致评价。上海某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旅游业的恢复速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无论是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
根据文化旅游部的最新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数为12.16亿,同比增长46.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8.5%;国内旅游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5.2%。五一之后,旅游市场呈现出“高开稳走,加速复苏”的趋势。
在今年的“中国旅游日”主会场云南腾冲,多家平台纷纷开通直播,提前锁定客户。
“今年的商家参与规模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总数比去年增长了35%。”飞猪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商家参与度的提高,今年飞猪在直播间推荐的优惠产品更加丰富,覆盖云南、广东、浙江、海南、四川、江苏、北京、上海等重点出发地和目的地。
据了解,今年的飞猪不仅直播了会议,还与多家航空公司、国内知名高端酒店集团、少数民宿、景区等生态合作伙伴合作,在官方直播室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参观祖国美丽的河流和山脉。
巧合的是,桐城旅游还推出了“线上+线下”全场景营销活动,如主题旅游直播、线上活动、主题航班等,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大量优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据了解,在直播间,同程旅游为用户准备了云南、三亚、上海迪士尼等热门旅游线路,并设置了秒杀环节,让用户轻松获得私人团、纯玩团等优质旅游体验。
“直播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我们可以让用户更直接地感受到丰富多样的目的地和旅游资源,同时也可以方便快捷地预订相关行程。”桐城旅游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桐城旅游还与湖南航空公司共同打造了主题航班,将“中国旅游日”主题营销场景拓展到线下。
“多元化战略”抓住发展机遇
许多旅行社表示,目前的重点是尽快恢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应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在过去的三年里,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行业迫切需要洞察这些新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和响应。”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更年轻、更多样化的趋势,许多利基需求也催生了供应方面多样化的定制服务。
“我们通过观察人群结构、消费趋势、消费场景和目的地特征,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飞猪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年轻人追求文化探索和突出个性的需求,飞猪推出了“贵州西江住宿和千户苗寨体验”、“成都三星堆熊猫基地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同程旅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一新趋势。“自2023年以来,国内旅游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但也对旅游产业链提出了新的需求。据报道,目前,桐城旅游希望通过“在线+离线”的全场景营销,向旅游者展示中国旅游的新风格和体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举办的第31届广州国际旅游展(以下简称“广州旅游展”)上,岭南集团的旅行社一次性推出了大量的旅游产品。据广之旅董事长兼总裁赵文志介绍,除了季节性热销品类外,上架的旅游产品还包括草原季、暑假、中秋国庆黄金周等大量预售线路。“市民和游客可以在一次旅行中安排下半年的旅行计划。”
多样化的产品供应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产业链合作,这无疑对旅游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同样在广州旅游展上,广州旅游还宣布与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香港冠中巴士集团、新吉奥集团等各方举行集中签约仪式,深化相关合作。从合作内容来看,除了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外,还包括会员积分系统、旅游交通等因素。
“现在如何抓住市场实际上是比谁能尽快整合出独特的资源解决方案。”上海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业正处于重建时期,这意味着所有从业者重组和整合的机会。”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上抓住机会。”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