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文嫣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做好抽水蓄能规划建设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电力系统调节性电力建设运行综合监管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强对需求侧资源和调节性电源的规划管理。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新电力系统建设的新阶段。
为实现“双碳”目标,2021年3月,我国提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过去的两年里,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迅速上升。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煤电装机的历史壮举。电网投资建设作为输送清洁能源的主要渠道,也在不断加大。两大电网公司不断增加电网投资,加快了多条特高压线路的审批和建设。
然而,新的电力系统是一个集源、网络、荷载和存储于一体的协调系统。从电源方面看,随着新能源安装比例的快速上升,发电随机性和波动性问题促使相关方加快储能项目建设;从电网方面看,为保证供电可靠、运行安全,需要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峰值调整、频率调整和压力调整能力,配置相关技术设备。
近期新发布的多份文件,正是从上述方面进一步推进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针对抽水蓄能和调节电源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在一些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前期论证不足、工作不深、需求不清、项目申报过热等。,要求相关方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未来进行合理需求论证,重点关注“十四五”、以2030年和2035年为规划水平的年度,统筹“十五五”开工项目规模,进行需求论证,并对2040年进行初步分析和展望。对于发电和电网企业,相关方将对抽水蓄能、煤电灵活性改造机组、燃气发电、调节水电、新储能等灵活调节电源和资源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综合监督,全面了解基础。
根据《电力负荷管理办法(草案)》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草案)》,省电力运行主管部门应组织电网企业制定需求响应实施计划。到2025年,各地的需求响应能力将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至5%。到2030年,结合辅助服务市场和电能市场交易,形成大规模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实现电网区域可调资源共享互助。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研究所所长陈浩勇表示,仅靠传统电源调节实现电力平衡、缓解局部时段和局部地区用电紧张的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开发和建设储能和调节电源。储能和调节电源参与电网运行,将大大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确保能源的绿色高效供应,帮助建设“双碳”目标下的新电力系统。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