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亿纬锂能的技术突破密集落地,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成都固态电池研究院量产基地的揭牌与“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的下线,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这款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高端领域的产品,以300Wh/kg 的能量密度与 700Wh/L的体积能量密度,打破了传统锂电池的性能瓶颈,更规划于 2025 年底实现400Wh/kg 的能量密度突破。
在储能赛道,企业的创新同样亮眼。美国 RE + 展会上全球首发的 “5年零衰减” 5MWh 长循环储能系统,通过自主研发的 SEI膜靶向修复技术,将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 16%,直接破解了海外市场“交付即衰减” 的行业痛点。配套推出的 836kWh 分体式模块柜,以 “化整为零”的设计突破运输限制,为全球化交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市场破局:多维布局构建抗周期能力
技术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与宝马的合作进入实质阶段,配套宝马新世代车型的大圆柱产品有望在2026 年实现 20GWh出货,叠加塔塔、奔驰等海外客户拓展,该业务线将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国内市场拿下小鹏多款增程车型配套订单,从纯电到增程的全面渗透,彰显其在主机厂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新兴领域的布局同样展现前瞻性。与沈阳重明航空的合作,将电池技术延伸至航空电源领域,此前已为国际eVTOL 企业交付样品、助力载人飞艇首飞,锂金属电池 352Wh/kg的能量密度为低空经济提供了核心动力支撑。这种 “动力电池 + 储能 +特种电源”的三维布局,使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政策共振:锚定国家战略的发展航向
亿纬锂能的发展路径与国家产业导向高度契合。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 年培育 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公司成都基地 100MWh固态电池产能规划、300GWh 总产能目标,正是对政策号召的积极响应。
在产业升级方向上,企业同样踩准节奏。面对行业价格战压力,通过产线优化将动力电池毛利率提升至17.6%,同时以海外基地布局规避贸易壁垒,匈牙利、马来西亚工厂的建设与港股IPO 融资计划,构建起 “国内技术研发 + 海外就近供应”的全球化体系。这种布局既契合《行动方案》“国际国内协同发展”的要求,更为应对全球竞争筑牢根基。
穿越周期:在挑战中孕育成长动能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储能招标同比增长88%、海外需求持续放量,企业业绩有望进入回升通道。
从行业格局看,SNE research数据显示,亿纬锂能稳居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在头部企业市占率微降的背景下,其技术差异化与场景多元化战略,正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在新能源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竞争”转型的关键期,亿纬锂能以技术创新突破性能边界,以全球布局对冲市场波动,更以政策契合度把握发展机遇。这种“技术锚定 + 市场破局 + 政策共振”的发展逻辑,不仅勾勒出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