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严曦梦
加强科技创新源功能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2月27日,上海发布了《推进“大湾”科技创新源功能区建设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定位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源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大零湾”已建成投入使用18家高能科技创新载体,落户硬科技企业3000多家。大量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实施,开放式科技创新街区已初具规模。该计划制定了“大零湾”的三个阶段目标:到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估值超过70家;到2025年,“大零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区域产值1000亿元;到2035年,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前瞻性、领先的原创成果,形成市值1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湾区”之一。
据悉,2015年,“零号湾”在靠近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开始建设。经过不断发展,原来的“零号湾”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与闵行区“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核心区约17平方公里扩建为“大零号湾”。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在会上表示:“接下来,‘大零号湾’还将努力提高原有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硬技术’上市企业集聚,形成产值1000亿元、市值1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为尽快将“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大零号湾”将落实创新源功能强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引领、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科技创新载体能级提升五项重点任务。
其中,创新源功能强基础行动注重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创突破能力,加强战略技术实力,建设多个功能平台和新研发机构,充分发挥领先企业创新主体的驱动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建设,引导高校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转化孵化服务链。
前沿新兴产业以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高端设备三大龙头产业和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轨道”为目标,在“大零湾”培育形成多个高能产业集群。
上海市闵行区作为“大零号湾”建设的主阵地,将发起“大零号湾”金融联盟,集聚规模300亿元的基金,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同时,闵行区计划设立15亿元“大零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源头、金融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引入社会资金进行股票地块改造和开发,努力在“大零湾”投资1000亿元。此外,为全面提高功能质量,闵行区未来三年将新增5000多套人才公寓。
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峰表示,为了更好地促进“大湾”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上海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一是注重创新领导,布局一批重大科研设施和机构,围绕人工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新研发机构;二是注重创新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三是注重创新驱动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