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在上海临港新区举行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除了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外,临港新区培育人工智能的“新土壤”也备受关注。
临港新区正在形成人工智能产业轨道的竞争趋势。临港新区管理委员会高科技办公室陆羽告诉《上海证券报》,依托“数字城市、未来汽车、智能制造”三大优势,临港新区将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场景示范区。努力到2025年聚集500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培育5至10家独角兽企业,核心产业规模上升至500亿元。
其中,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大力推进数字新基础设施和城市数字化管理,加快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区建设。“未来车”是通过临港无人驾驶智能网络车辆示范区建设,构建车辆、道路、云、网络、全生态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场景。“智能制造”是指围绕“数联智造”和“双百场景”(即1000场景”(即 关键场景,100 智能工厂),引导和推进临港新区智能工厂建设。
据报道,在自动驾驶领域,临港新区聚集了130多家上下游企业,基本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2022年,临港新区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634亿元。接下来,临港新区将进一步建设智能路网系统,为智能网络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提供基本支持,重点布局智能终端、元宇宙AI For science、AI+工业应用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
陆瑜表示,近期临港新区将迭代更新临港新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新政策将更加关注产业链协作(帮助上下游企业协作创新和技术合作),更加关注场景应用(鼓励区域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更多的测试应用机会),更深化研发支持(源创新、技术转型、创新应用给予综合补贴)。
临港新区围绕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做三件事。一是积极落实《上海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智能网络汽车创新应用条例》。相关细则发布后,临港新区将围绕车云网图建立相关系统,包括改善道路协调、建立高质量的云控制平台、建立多个公共授权平台,包括算法模型、企业家聚集临港等。二是围绕智能汽车建设产业体系,临港新区今年将发布临港智能汽车发展战略规划,建设计算能力、大计算能力芯片等五个产业体系。AIDC;第二层包括临港版的操作系统;第三层包括云计算模型;第四层包括车联网;第五层包括整车产业链的重塑和发展。第三,临港新区将出台人才政策,从租赁、住房、定居、结算、税收等方面为临港新区创新创业的汽车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未经数字化报网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内容、图片、视频出现侵权问题,请发送邮箱:tousu_ts@sina.com。
风险提示:数字化报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学习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本网站所报道的文章资料、图片、数据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使用,相关侵权责任由信息来源第三方承担。
Copyright © 2013-2023 数字化报(数字化报商业报告)
数字化报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业信息服务
浙ICP备2023000407号数字化报网(杭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浙公网安备 33012702000464号